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语言作文 > 怎么扩大中文写作词汇量

怎么扩大中文写作词汇量

发表时间:2024-07-26 04:29:11 来源:网友投稿

“请不要说多看书,诸如此类的废话。”

抗议有理^_^

如果“多看书”可堪建议的话,我也不妨建议提这条建议的人“多看书”去。宏论谁都会发表,不过手底下见真章,工夫要过硬才行。

能够给人提供有价值的建议,需要我们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方面是要对别人的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建议人需要具备建议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给别人提供的建议要有可操作性,不要在建议里用这些语义模糊的词语,诸如楼上几位朋友所使用的“多看书”、“练练笔”,如果你不能把这些“大道理”化小,那么我们就不要暴露自己的浅薄并贻害他人了。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那便是我们要有建设性与责任心,不是怂恿或纵容别人犯错与沦丧。

我不确知我的中文词汇量,也不敢称自己的中文表达水平高。尽管如此我愿意就你的问题来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希望能对你有所裨益。

扩大中文写作词汇量,从方法上来讲,与扩大英语词汇量应该是相当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认识——储存——运用。

我们需要不断去学习和认识新词汇,将其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并通过运用来巩固、加深理解并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所以看了那么多书,认识了那么多字词,如果不能记住他们,并且不会借助它们来给自己的语言或文章添彩增色,又有什么意义呢。更确切地说我们除了能感受到辞藻的华丽或花哨,并不能体会到这些词语的精妙处,不也是很浅薄和浪费的吗。

在我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有两件事让我获益匪浅,印象很深。

第一件事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父亲让我每天练五百个钢笔字和三十个毛笔字,而且内容主要是《成语词典》(容量大约是5000余条)、《唐诗三百首》及名/格言、锦句。我记得有一个时期,那本《成语词典》几乎可以完整背诵下来,而《唐诗三百首》也能背诵三分之二。

第二件事是在高中阶段,语文老师让我们抄写了一遍《现代汉语词典》。本来功课很紧张,所以许多同学都请外班的同学代劳,或抱怨老师“变态”。我在后面把注释省了,要知道这件工作实在枯索而繁重^_^

这两件事让我有幸完整地“浏览”了一遍两本工具书,虽然大多数成语和词语都不常用,也没有甚至也不了解典故的来龙去脉;但对阅读中文来说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倒是那些名/格言、锦句,记的最多,在写作的时候获得了较多的“上场机会”。

修辞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两种——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也就是我们在写文章除了可以追求瑰丽华美的文风外,也可以追求朴素浅白的风格。大陆的文学作品中,似乎浅白居多,而港台及海外的华文作品则貌似更注重辞藻一些。

回过头来成语、格言、诗词名句的确是让人心驰神往,那样的文章也更倾向于清丽高雅,但倘若要对这些经典熟稔于心、运用自如,则是需要花费很大气力的。现代的许多写手乃至作家,也常常用词不当或引用不当,例子不甚枚举。外行反正不太懂,懂的又没人追究。

国情如此啊!一言以蔽之,粗制滥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字词的用法被忽略掉了,而例句也是可有可无的。近义词的区别则更让人摸不着头脑^_^我后来研究过这本词典,比如我查什么是“质朴”,解释是“朴实”,我又查“朴实”,“朴实”的意思也没说清……也就是说,人们对这些词语的含义并不清晰^_^

我现在的做法是,写作中只用自己没有疑问的那些“词语”。

记得在《人文精神论》里,大约把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描述为“追求语言的纯正、气势,崇尚人类理想之旨趣。”(原话我记不住了)我觉得这项“标准”对文学作品而言是极有价值的。

需要提醒你的是,扩大词汇量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自如,不可能一触而就,所以不要急于求成。

但基于目前的普遍“脑残”之作文现状,你读下《成语词典》就足够了,可问题是,如果你的文章里一旦有那么多成语典故,他们看得懂吗?

不要“多看”,我看了500多本书,九成以上都是垃圾,浪费了我大段的宝贵的仅有的青春啊。

想感受文采的话,读读古代的诗词歌赋,尤其是赋。想玩味内容的话,思想和哲学及科普著作是要读几本的。文学作品的话,80年前写的,现在还在版的可以读,其余的,读获奖作品吧。

凡是你所欣赏的,你都要用笔摘抄下来,回味并记忆它。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