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语言作文 >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发表时间:2024-07-26 12:13:49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

  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一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比较丰富,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同时根据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从初一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教学目的应适中、集中。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

  (1)对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进行正音和释义,如:

  正音:渊博yuanbo觅食mishi竹筛zhushai确凿quezao绣像xiuxiang

  秕谷bigu蟋蟀xishuai传授chuanshou

  释义:鉴赏鉴定和欣赏确凿确实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难得。

  方正正派。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国里的水开了,发出的响声。倜傥洒脱不拘束/

  (2)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3)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4)学习本文一线穿珠的结构方式,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记事中渗透思想感情。

  (5)学习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因而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赐予的揣摩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溶汇在对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当中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会有一定难度,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1方法

  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2依据

  运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运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问答法教学,不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且学生自己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具

  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主要教给学生以下两点:

  1利用已学的默读技巧默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在第一册第一单元,我们已经进行朗读训练,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丰富,应该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在默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学生精神高度集中,眼脑作出快速反应,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共同得到锻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觉地阅读习惯。

  2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处处留心皆学问,要教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琐事,并从中挖掘出生活情趣,表情达意,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为今后的深层写作做准备。

  四、说教学程序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讲解需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完成教学目标(1)、(2),并且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划分层次,以下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安排:

  (一)复习巩固

  首先复习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地掌握情况和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充分准备:

  1利用大屏幕出示渊博、觅食、竹筛、确凿等词,检查学生对读音和词义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共同回忆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可用大屏幕出示一下内容:

  百有趣的景色(欣赏)欢乐

  从草迷人的传说(新奇)有

  园捕鸟的乐趣(精细)趣

  (19)

  对

  比

  三陈设及行礼(威严)枯

  味提问受诉(严厉)燥

  到书读书生活(枯燥)无

  屋小园中游玩(自由)味

  (10-24)偷偷画画儿(珍惜)

  从中我们可明显看出全文共分两大部分,其中百草园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小的内容,三味书屋部分则包含了五件事情,同时百草园的欢乐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形成了鲜明对比。此设计意在把握重点,统摄全篇,以便学生整体感知。

  (二)具体赏析

  这个环节又包含了两部分内容:

  1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百草园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要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仔细的揣摩和品析。

  首先我要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认真仔细的默读,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和语句进行圈点批注,以培养学生自觉地阅读习惯。

  接下来我会针对第二段内容设计以下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一一解答,具体问题如下:

  (1)本段描写了那些景物?

  (总结: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弹琴的小蟋蟀;斑螯,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的等等。)

  (2)作者描写这些有无限趣味的景物采用了什么特殊句式?有什么样的效果?

  (总结: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但是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园里到处充满了乐趣,数不胜数。这样写既语言简洁,又突出了重点。)

  (3)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按什么循序,从那些角度来写的?

  (总结:从植物到动物,从下到上,由静到动,有视觉,有听觉,有味觉,有触觉,也可以说是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4)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总结: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态颜色的美丽。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弹琴,表现了这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第二段是文章的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分析课文第七段

  先找一位同学朗读第七段,然后教师设计一些问题,仍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一一解答,具体问题如下:

  (1)这段文字写捕鸟。是开门见山的写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总结:写冬天的百草园,先指出它比较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又先写不易拍雪人,塑雪罗汉。这样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特点都写出来了。)

  (2)找出文中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这些词语的作用?

  (总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的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同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从而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通过这个环节,解决了本课教学重点,同时完成了教学目标(3)。

  (三)分析结构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8个片段,采用的是一线(感情线)穿珠(8个生活片段)的结构方式,使全篇记叙有序,浑然一体。本文的感情线索,不仅突出的体现在起始段和过渡段中,而且也比较含蓄的渗透在各个片段的字里行间。总的看第一部分抒发的是喜爱欢快之情,由此表现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而第二部分抒发的则是讨厌不满之情,以此表达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两部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感情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的突出中心思想。

  通过这一环节,完成教学目标(4)。

  (四)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会向学生再次强调本文学习的重难点,以及揭示文章的主旨: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想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由此完成教学目标(5)。

  接下来是布置作业:

  1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台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是那位老师。

  (五)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圆,即百草园。一部分是屋的象形,即三味书屋。板书浓缩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即通过对童年时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含蓄深刻的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

  板书与授课同步进行,具有形象美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