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德行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德行
郑雪瑞吉林省前郭县王府镇蒙古族学校131101
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19世纪德国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一一德行。”
教育的木质是育人,使人生过得更幸福。我们学习科技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是为了牛活得有幸福感。而学会做人培养学牛正确的人牛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更是对学牛获得幸福人牛的保障。所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根基性的工程,而德育教育乂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仅凭开设思想品德课,似乎有点硬灌之嫌。德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是非常现实,非常必要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牛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既是作文知识的传授,乂可以是语言艺术的演示,同时亦是渗透思品教育的载体。其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句、广博的内容、真切的情感,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悦心,思之悦神……此时抓住这一契机,根据所教内容和特点,别出心裁不着痕迹地对学牛实施思品教育,高潮时学牛容易产牛共鸣,它会像磁石一样把学牛的注意力和情感吸引住,定使学生铭刻于心。新课标强调以生为木,充分发挥学牛的主动性、创造性,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尽量让学生去进行道德体验,在体验中丰润自己的心灵,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道德观。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思想上对其重视是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付之实施是关键。
一、在作文教学中抓主题进行德育渗透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当中,一般是由老师选题,无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有一个德育导向的问题,作文内容自然是离不开人和事,让学牛关注哪一方面的做人道理呢?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珍惜友谊、讲究公德、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等等,这些传统的中华美德均可入题。即使是写景的文章,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或进行一次环保教育。有了好的题目,学生是否能“领情”呢?这时就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审题了。审题时要抓住题眼,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
例如作文题目“做你的学生真幸福”,题眼是“幸福”,是什么令你幸福呢?是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情同父母的关爱?还是老师那活力四射的激情感染了你?题中一个“真”字,不由得你不尽情回忆和老师朝夕相处吋的每一分美好时光。这吋候其实已经在选材了。你与老师之间发生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老师的哪些言行对你的教益最大?根据这个题目,我选哪些内容最妥当?在这样思索的过程中,感恩之心油但是生,一种急切表达的欲望喷薄而出。作文写好后语文老师的评改是一个不必可少的环节。老师及吋而正确的德育性批语能给学生以明确的价值取向,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在作文活动中贯彻崇高而远大的理想进行德育渗透
“志当存高远。”三国时,诸葛亮在留给其后代子孙的著作中写下了这句话,的确,大千世界,浩浩尘寰,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不计其数,但是久经磨砥、矢志不渝,最终问鼎胜利女神宝冠的人也为数不少,这固然与他们个人的勤奋与努力息息相关,但每个成功者的历史上都书写着他们立志的高与远。嵇康曾说过:人无志,非人也。
张载也曾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正因为有了这些名人的榜样,于是人们在孩子幼小时就培养他们“立长志,立远志”的性情,他们在经历风风雨雨之后懂得:人的一生要在漫长中度过,犹如黑夜行船,一个最远最亮的航标灯是最好的指导者,有了它们,你才会乘风破浪前行,而不至于在黑夜中迷失方向,人的一生又如在困苦中度过,犹如攀登山峰,有人志在半山坡,有人则更钟情于山顶的风景,其最终呢?“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归属于作者,自然尽在不言中。
的确并非所有的大志都能如人所愿地实现,不过试想一下,一个人连立志的念头都没有,他又怎么能摘到果实呢?如果你确实渴望过果实,即使没有成功,也会说我曾经为此努力过。现在有的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究其原因也许复杂多样,但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无论如何也应算是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追求没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品质,必然会混天度日,碌碌无为地生活着。所以如何帮助学生树理想,定目标,是关系到怎样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怎样使学生提高进取意识的重大问题。在作文活动中举行各种理想教育的活动,如阅览名人传记;和师长口头交流我长大了想干什么;办一份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手抄报;举办“我的理想”演讲比赛……再汇总自己的所有资料写一篇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树立远大的理想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远人的理想;认识到理想离自己并不遥远;也认识到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只有克服困难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在作文教学中知识延伸进行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不同形式中德育渗透的生长点,进行各种隐性的和显性的德育教育。在进行课外知识《行道树》i文学习吋,安排了一次片段作文练习「文中写到行道树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荫”。请结合实际通过想像描绘一个生活情景,表现出行道树所生绿叶,或是所献浓荫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好处。学生要完成这个片段,就会细读文章,再一次领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同时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踏春的人们欣赏嫩芽吐绿吋的欢喜,体验行路人在赤日炎炎下见到浓阴吋的凉意。有一个学生的习作中写道:“行道树刚在寒风中送走隆冬,又赶紧披上新衣,为人们奉上绿色,奉上希望。小朋友们在绿荫下舒畅地呼吸,青年们在绿荫下大踏步地走新向生活,老人们在绿荫下活动着自已的腰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包含着对无私奉献的行道树的崇敬之情。有时我们可以把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古诗改写成现代文,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开轩”两句写岀了农家的劳动生活。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而首联和尾联又让人感受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挚情感。通过古文今译,相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了丰富的想像力,锤炼了语言应用能力,肯定也是一次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珍惜友谊的精神熏陶。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开辟了综合性学习园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我们完全可以抓住很多的德育渗透机会,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总之一次成功的作文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如同一部诱人的电影,一本精彩的小说。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品教育,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与教育点之间的统一性,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传道”于授业之中,别具匠心,使学生轻松地获得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动机,有力地促进了作文教学;又使德育教育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德育工作情境由冷漠型趋向情感化,更为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这--德育主体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和道德行为上的认同。从而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要把作文教学成为德育渗透的重要平台,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作岀努力。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