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地理复习
如何抓好中考地理复习
地理是一门极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中考地理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和内容涵盖信息量很大。随着21世纪以来新型教学方法的影响,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将新型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中考地理教学,复习所学习过的地理课程内容,并加以巩固,并将这些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中考地理的解题方法上。针对中考的要求有所提高、时间紧的情况,如何复习才能使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呢?
一、中考形势分析
1.根据我们地区的中学教学情况,我们要很好地完成中考地理复习任务,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就应该罗列出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但是从总体来讲,不管哪个学校我们地理学科都普遍存在课时紧张、内容多、任务重的难题。
2.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市中考地理试题可以看出,试题的导向性很明确。中考地理试题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性、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中考题目既有地理基础知识的应用,又有基本技能的应用,还有对地理热点问题和地理观念、地理素养的考查,并且最重要的是突出了学科特点及创新教育,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中考复习教学的总体思路
1.抓好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
根据中考说明,将《考试说明》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一一进行讲解。按照识记、理解、再记忆、再理解的理念,应用所学到的不同的解题方法去进行针对性得训练。对识记部分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牢牢的记住;对识记部分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要通过感性的认识初步的理解记忆;对要求了解的知识要能够做到说出大意和要点,并在地图上找到;对于要求牢固记住的知识应当落实在地图上;对应用的内容,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判断和比较一些地理问题,如应用地图确定方向、区时的计算、气候类型的判断等,要求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只有这样复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把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讲清知识的内在联系,避免死记硬背
许多教师认为初中地理就是死记硬背,只要紧紧抓住《考试说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知识点背诵就可以拿到分数了。这种观点是存在片面性的,在考试的过程中,很多的地理知识之间有着联系,所以抓住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以上所说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去理解和分析,避免刻意的去死记硬背。例如:我国的农业生产类型、农作物的分布等知识,如果把它们和气候知识结合起来,就能发现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老师要对《中考说明》进行认真地分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知识通过整理,分类,并告知学生,这样不仅减少了死记硬背,而且还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地图,强化训练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的工具,就像《新华字典》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离开了地图去学习初中地理,地理这门课程不仅学不好,而且还特别吃力。如果没有地图,地理知识是分散的、琐碎的;如果有了地图,复习时,要坚持强调图文结合的原则,各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就能反映出来。要想使用地图,就得使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了解并且掌握绘制相关地理图像的技巧,这样在记住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同时也把与这个地理事物或现象相关的知识也联系到一起了。最后通过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当提到这个地理事物或现象时,在你的头脑里就会浮现出一幅相应的地图,长此以往,就可以提高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还可以提高空间联系和地理逻辑联系的能力。正是基于以上这样的认识,在进行中考地理复习时,尽可能使用地图,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融入到地图中,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地图,用地图来记住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的能力,提高对图像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牢固地理解地理知识,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与地图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互相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就能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进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4.反复练习,提高巩固
经过了前面三个阶段的复习,最后就是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地理解题能力。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重要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等,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等的知识这样经过多次反复的对比学习。再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自己复习教材和教师讲解教材两种复习方法。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地理空间观念,进一步梳理清楚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掌握所需要的知识,中考取得好成绩了。
尤其地理知识是系统的,复习时只有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才能夯实基础。俗话说“教无定法”,中考地理的复习也不例外。在中考地理的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促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