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现象汇编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现象汇编

发表时间:2024-07-15 02:29:03 来源:网友投稿

文言文语法简析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④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⑤“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⑥吾谁欺,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②臣未之闻也(未闻之)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④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⑤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感通憾怨恨)

⑥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命子封帅车--三百乘以伐京。

②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太子宾客--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2)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奚为不自织?(为什么?)

②何以战?(凭什么?)

③客胡为若此(为什么?)

④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为何?)

⑤学恶乎始?恶乎终?(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③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夜以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式短语作状语。补语参串而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如:

①何不试之以足?(用脚试试)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兵数破于齐秦。

⑤名垂乎后世。

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

(4)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美哉室!

④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灼灼其华

⑥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B.感叹句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