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孩子中考失利,有什么建议吗
又是一年中高考的时节,几家欢乐几家愁。
有人说孩子中考失利,不想继续读书了。作为家长这么早就要让孩子去经历社会的世态炎凉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孩子生下来的那天,我们就知道,孩子有一天要面对社会,他们不会一辈子待在父母身边,这是必然的。
所以对于我们父母来说对于这个必将到来的一天,我们有做过什么样的准备呢?你说,这是孩子要面对的,父母要准备什么?
我们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孩子的生活环境是父母提供的,他们几乎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
在我看来一个人走向社会,专业知识只是很小的一块。我到现在都记得刚从学校出来那会,那种断崖式的心理落差,不适应,差点没让自己抑郁。一个人有没有基本的生存的能力,自理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能力,韧性,有着怎样的性格,品行,一个人的心胸,格局,思想等等这些无形的东西,应该更值得被关注。多少学霸心里脆弱,干出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投毒杀室友,甚至杀自己的父母,跳楼,自杀等等社会现象,不想过多的去陈述。
这些无形的东西怎么来?就像前两年被美国打压的华为,不依靠进口,很久以前其实就开始自主研发项目,从打压中走出来。在看访谈的时候,记得任正非说过这样的话,大概意思是,科学家不是靠砸钱能行的,要花时间,花钱,花精力才能培养出来。
孩子的培养也是要花时间,花精力的,不是只管吃饱穿暖就行。好的家庭氛围是养料,健康友爱的关系是内心力量的源泉。关于品德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来都不会缺失。孩子和父母朝夕相处,落实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有好好的去给到这些养料吗?
有没有好好的跟孩子聊聊天,说说话?有没有让孩子有机会去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有没有引导孩子多一些文化的熏陶?而不是任由孩子看电视,玩手机游戏?
我身边有位爸爸,想要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周末夫妻俩带着孩子徒步,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一路走,一路玩,一路欣赏沿途的风景感觉很欢乐,并不觉得苦。反过来问这位爸爸:“爸爸,你为什么要让我感受你小时候吃过的苦呢?”令到爸爸也生起许多感慨和反思。
孩子不是机械的,孩子是最有灵性,最能考验人,也能带给我们很多反思。父母是否用心对待,都落在孩子的言行举止当中。终归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面对社会。需要准备的远不止那一纸文凭。相反如果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没有那一张文凭,一样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的传统文化启蒙老师,带着一帮妈妈们读我这辈子压根就没想,自己会去接触的传统文化。他没有什么文凭,却很有文化,让人折服。夫妻二人经营着一家非常棒的茶叶店,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让人羡慕。
在阳光森林车鹏老师,汤司令也都不是靠文凭吃饭的人,却活出了非常精彩的人生。
世态炎凉一直都在,孩子的内心如果没有得到成长,什么时候面对都会受挫。但是当我们准备了一个积极面对的心态,凡事接纳的心态,不抱怨,愿意从不好的环境中学习的心态,世态炎凉则会成为助长孩子快速成长的养料。我相信在室外经历过风雨的野草,比温室里的玫瑰花更有生命力和韧性。
父母为孩子心切,该花心思的时候要好好陪伴。该放手的时候,就要舍得让孩子去经历。这几日在老家,闺女特别喜欢周姐家未曾谋面的蒙蒙姐姐。十几岁妈妈带着去到菲利滨发展事业,后来妈妈回来,小姑娘独自在那边跟着团队发展。如今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小青年,活成了自己的骄傲,走到哪里自带光芒,也活成了我闺女的榜样。
随顺自己的内心,怀老二的时候,借着孩子的幌子,从职场回归家庭。因为知道自己不可能兼顾所谓的事业和孩子,也想去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状态。这些年过去没有所谓的遗憾和失去,只有更趋于丰富和完满的人生体验。也一直活在相对平衡的生活状态里。
也因为意识到有了孩子以后,我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家庭于我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彼此间都会相互影响,而不是只有眼前的这一个当下。孩子日后过得不好,我们的晚年生活也不会幸福安康。
陪伴不是说要时时刻刻在一起,很多时候我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其实不太管孩子。但父母一定要有父母的位置,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家女儿三年级,会做各种点心,朋友说我生了个神仙女儿。但我觉得首先是我们父母放手让她去做,去尝试,能够忍受厨房的各种脏乱差。懂得鼓励和肯定她,完了还总要厚着脸皮跟孩子撒娇要好吃的,她的积极性一直都在,然后从做美食中获得了内心的一种愉悦和满足感,促使她不断尝试,做的更好。这事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通过这个过程,孩子懂得了找工具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她动手的能力。通过这件事也让她感受到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带给她的愉悦感,而非只是通过物质,比如买好吃的,买玩具那种短暂的愉悦感,来得更持久,能带给她更多的动力。而这些能力和感受在日后也都是可以迁移到处理其它事情上的。
那么你说孩子小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按这么一通说教下来,是不是就做什么都晚了?在我看来,父母对孩子用心做的任何点滴,都不会晚。前两天看《人生大事》,三妹刚开始不接纳自己的状态,认为父亲也总是对他不满意,在父亲心里,他不如死去的二哥,想要放弃殡葬师这一行。但是后来在父亲病床前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以及最后一次跟父亲合作,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尸首的整和工作。让他重新认识父亲,认识自己,以及他所做的行业。
所以任何时候,父母先不要着急。着急和焦虑也是会传递的能量状态。让孩子看到我们来事不慌,遇事能扛,再坐下来慢慢捋清楚跟孩子共同交流探讨,未来如何打算。学生时代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愿每一位孩子都能很好的活出自己,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幸福安康!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