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挖空
1.求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重点默写句子如果说课文有重点,那就是包括在高考14篇当中的古诗文,如《劝学》《琵琶行》《蜀道难》《师说》以及《登高》《锦瑟》,尤其那几篇古文,必须全部背下。
再说你所说的“重点句子”,我要告诉你的是:没有重点句子。这也就是说文章中的任何一句,又都是重点句子。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觉得《琵琶行》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重点,可是考试的时候,一般却不考它,而是考它周围的在我们看来并不重要的句子。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全背下来为好。
如果急用的话,可以从网上搜索课文的原文,随便找几句,用横线代替文字,让别人填写。十分钟你自己就能搞定的。
2.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新课标的,
鸿门宴:
1.(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词类活用现象。
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范曾数目项王(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道芷阳间行(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名词作状语:连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不义也(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4.古今异义: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名句积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可以吗??
3.人教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我用南昌市城北学校语文年级第一的名义告诉你:
倒装句
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用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eg.微斯人,吾谁与归
(2)宾语前置。eg.孔子云:“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eg.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介宾结构后置。eg.苟全性命于乱世
倒装句是最难的,字词可以死背,这个还是要理解运用。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练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若此」如此,这样。[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处所,地方。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为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
以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也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也已矣)罢了。
于⑴对
5.高中必修一所有文言文,我只要原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二】《诗经》两首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三】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节选)过秦论师说【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苏武传张衡传【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节选)陈情表漏选处请谅解,好多的都已经记不怎么清楚。
6.高一语文必修一常考的文言文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荆轲刺秦王(背易水诀别一段)、记念刘和珍君(背第2、4节)这些是课本要求背诵的.
而《烛之武退秦师》我们的老师要求背全文
必修二:氓、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第3段)
必修三:蜀道难、杜甫诗: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琵琶行、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最后三段)、师说
必修四:念奴娇、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7.2016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和二必背文言文高考必背古诗文目录
(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为必修课本的册数)
一、古诗词部分:
1.氓(2)《诗经》
2.短歌行(2)曹操
3.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
4.蜀道难(3)李白
5.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
6.咏怀古迹(其三,3)杜甫
7.登高(3)杜甫
8.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
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
二、文言文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战国策》
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
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
4.赤壁赋(全文,2)苏轼
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
6.劝学(全文,3)《荀子》
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
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
9.陈情表(全文,5)李密
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
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