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惯用语、歇后语的结构关系

惯用语、歇后语的结构关系

发表时间:2024-07-13 08:33:10 来源:网友投稿

  惯用语一般是流行的语言

  歇后语是一种民间语言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用群众熟悉,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懒婆娘的裹脚--.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惯用语:

  惯用语也称俗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它一般有七个特点:

  (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3)惯用语比较短小.

  (4)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

  (5)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

  (6)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7)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