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初一上册生物、地理、历史、政治期末复习提纲

初一上册生物、地理、历史、政治期末复习提纲

发表时间:2024-07-13 08:58:29 来源:网友投稿

生物

初一上生物的期末复习资料(基因战者整理)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6、生长发育7、能繁殖8、遗传变异

二、观察法P2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

三、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四、对照实验P15

五、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3、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平时练习卷子的题目)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1.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三、显微镜的使用P37-38的图要掌握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

一、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二、实验过程P43-44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支持、保护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4、细胞核:贮存&传递遗传信息

5、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6、液泡:细胞液

7、线粒体:呼吸的场所

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

一、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二、动物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3、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以白糖融解的实验为例说明。

分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三、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四、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1、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2、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1、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2、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3、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四、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裂

二、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期中考后内容(重点复习)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概念

三、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四、几种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

五、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六、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七、动物或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了系统。

八、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九、P65题3

十、八大系统的名称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养器官:根、茎、叶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二、植物的组织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

二、草履虫

结构:纤毛、表膜、收集管、收缩泡、胞肛、口沟、食物泡、细胞质、细胞核(大核、小核)

功能:笔记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笔记

2、有害方面:笔记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二、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三、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四、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五、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六、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七、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八、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九、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十、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十一、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看笔记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二、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要求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果皮的作用(看笔记)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子粒饱满,胚完整,具有生命力,已度过休眠期。

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抽样检测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一、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二、幼根的生长

1、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2、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三、芽的结构

1、芽轴——发育成茎

2、芽原基——发育长成侧芽

3、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出新的芽原基和叶原基

4、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四、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氮、磷、钾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一、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二、花的结构

花瓣、花托、花萼、雄蕊(花药、花丝)、雌蕊(子房、花柱、柱头)

三、传粉和受精

看笔记

四、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受精极核——胚乳

胚珠——种子珠被——种皮

五、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1、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2、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3、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4、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三、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P109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二、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三、水分的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叶片的结构

上下表皮、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气孔

二、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2、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3、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4、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天竺葵的实验

1、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2、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

3、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

4、染色:用碘液染色

5、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二、光合作用

1、产生了淀粉等有机物

2、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绿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1、用来构建之物体

2、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二、呼吸作用

1、在线粒体里进行

2、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储存的能量也被释放,供生命活动需要。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无机物+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储存能量)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三、栽培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植被覆盖率低

2、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历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2—6)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时间: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社会组织:群居生活;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时间:距今约三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社会组织:氏族。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7—11)

1.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时间:距今约七千年;地点: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生产生活情况:住干栏式房子,过定居生活,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文化:制作玉器和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地点: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黄河流域);生产生活情况:住半地穴式房子,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华夏之组(12—15)

1.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涿鹿大败蚩尤,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20—25)

1.禹死后,启继承文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2.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灭夏朝,建商朝;商王盘庚迁都殷,最后一个王纣,是暴君。

3.公元前1046年,商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武王建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称西周。

4.西周后期,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作用。P24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26—29)

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平方尊;“三星堆”文化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代表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任用管仲为相。奠定晋文公霸主地位的是公元前7世纪后期的城濮大战。(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著名战役(齐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成语:围魏救赵、纸上谈兵)

4.齐桓公称霸的条件。P31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36—40)

1.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消除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P37图片)

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4.都江堰修筑的意义。P37

5.商鞅变法的内容、意义。P38-39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41—45)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战国时期用毛笔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没有纸。

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战国测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3.战国时楚国的屈原代表作《离骚》,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怀念屈原。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46—51)

1.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孔子的弟子整理《论语》;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

3.春秋战国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4.战国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战国儒家的孟子提出“仁政”治国,提出环保的思想,战国道家的庄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战国法家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春秋晚期兵家的孙武著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格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56—61)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推行郡县制。

2.秦用圆形方孔铜钱,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推广隶书;为加强思想控制,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还“焚书坑儒”。

3.秦始皇命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派人修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灵渠。

4.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P57-59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62—66)

1.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

2.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西汉,定都长安。(成语: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1.西汉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P68-69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77—81)

1.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2.汉武帝时,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3.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称“昭君出塞”。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82—86)

1.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

2.西域指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P83路线图)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87—91)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九章算术》是东汉时期的数学名著;东汉张衡发明世界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

3.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东汉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被称“医圣”。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92—96)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修建白马寺。

2.东汉时期兴起的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之一是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3.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是史学家,写成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4.发现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三国鼎立(102—107)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200年与袁绍进行的官渡之战。

2.为统一南北,曹操率军与孙权刘备联军进行了赤壁之战,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3.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占据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刘备占据湖北、湖南、四川。

4.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曹操不是三国时的人。

5.蜀锦行销三国,吴国卫温曾到达夷洲(今台湾)。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08—113)

1.魏最先灭蜀汉,266年司马炎称帝,建“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316年匈奴人灭西晋。

2.317年,司马睿建“东晋”,都城在建康;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383年,前秦与东晋进行淝水之战,前秦败;420年,刘裕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南朝:宋、齐、梁、陈。

3.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影响。P111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114—117)

1.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族建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意义。P115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118—121)

1.南朝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3.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写《水经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122—126)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东汉王羲之美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称他为“书圣”;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为宣传佛教,北朝: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