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发表时间:2024-07-15 19:58:09 来源:网友投稿

聚落  聚落(settlement)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聚落有它的发展过程.世界上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当然聚落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城市聚落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更有着巨大的影响.

  世界上的聚落千差万别,大小相差悬殊,大至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

  聚落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况 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分类早在1841年,J.G.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已经注意对不同种类的聚落进行比较研究.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没有系统的聚落分类.20世纪初期,城市地理学出现后,聚落分类问题受到进一步的重视.聚落地理学首先把聚落划分为乡村和城市,然后按类分别做进一步划分.由于聚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结构、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征,很难制定一个包括全部因素和属性的综合的分类系统,大都根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征,辅以适当的指标来进行划分.20年代以来,城市分类研究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乡村聚落分类的研究,尤其是在职能分类方面更为突出.自1921年美国的M.奥鲁索提出定性描述的分类以来,经历了一般描述、统计描述、经济分析以至多变量分析的过程,其中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的代表是1943年美国的C.D.哈里斯的分类和1955年H.J.纳尔逊的分类,多变量分析则是60年代计量方法应用于城市地理研究后的产物.直到目前,聚落分类甚至城市分类尚无一套公认的原则和系统.

  乡村聚落

  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聚落与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但是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考古发现被捕猎的动物种类就有42种).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我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我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我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我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除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外,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城市化村和集镇等聚落类型.

参考:baike.baidu/view/355562?fr=ala0_1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