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再文言文里怎么说
1.“我说”在文言文里怎么说“下官以为”
“吾以为”
“在下以为”
“吾曰”
“予曰”、“吾曰”、“余曰”、“我曰”、“朕曰”、“孤曰”、“臣曰”、“仆曰”、“妾曰”
在古文中表示“说”的一字词有:
讲、说、呼、吟、读、问、答、劝、告、评、议、赞、论、述、夸、辩、曰
在古文中表示“我”的一字词有:
予、吾、余、我、朕、孤、臣、仆、妾
将上述表示“说”的词与表示“我”的词并列,均可以组成“我说”
2.“到”在古文里怎么说1、及
例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翻译: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的消息,将要到西边的田地耕作。
2、往
例句:先秦·孔子《论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到那里去干的。
3、至
例句:先秦·孟子《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到您这儿来了。
4、之
例句:清·彭端淑《为学》:“吾欲之南海。”
翻译:我想要到南海去。
5、达
例句:清·蒲松龄《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翻译:从黄昏到黎明,完全没有闭眼睡觉。
3.“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余、吾、予
“我”也是,不要以为现代人才说我。“我”多作宾语和定语,一般不作主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宾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定语)“昂”《诗经》: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了河,我在等待我朋友。)“台”《尚书》: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不是我小子胆敢叛乱,夏朝罪恶深重,老天要消灭它。)“朕”《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爷爷叫伯庸)另外除了用代词表示,还可用谦称,如:君王用:寡人、孤、不谷、一般人用:臣、在下,称自己的名,女人用:妾,奴婢
4.动荡在文言文中是怎么说“动荡”至少在汉代的《史记》中就已经出现过,例如:《史记·乐书论》:“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由上可见,“动荡”一词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只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动荡”一词的意思是针对社会状况和局势而言,通常比喻局势、情况不安定,不太平.例如:艾青《我的父亲》诗:“在最动荡的时代里,度过了最平静的一生.”又如:丁玲《悼念茅盾同志》:“他总是力求以感人的艺术形式描绘出社会的激剧动荡”.而在古汉语中“动荡”的意思则是:使起伏;不平静.例如:唐白居易《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偶成十六韵》:“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又如:《朱子语类》卷十六:“如水相似,那时节已是淘去了浊,十分清了,又怕於清里面有波浪动荡处.”再如:明高启《游灵岩记》:“虚明动荡,用号奇观.”.所以在文言文中,“动荡”就是“动荡”这么说.。
5.“秋天”在文言文中怎么说秋天的雅称姜振坤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九秋:整个秋季共分为九旬,故古人有时也用“九秋”来代称秋天.如晋代诗人张协的《七命》诗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金秋或金天: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属金,故称“金秋”或“金天”.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诗人陈子昂亦有诗曰:“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金素: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辑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术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素秋或素节: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白黑黄)中的“白”,故称.有时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诗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水谷夜行寄苏子美》).素商:按古代“五行”之说,秋天色尚白,又属“五音”之中“商”的音阶,故秋天又称素商.元朝马祖常《秋夜》诗曰:“素商凄清扬威风,草根之秋有鸣蛩.”商秋:因晚秋寒风凄厉,故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应,故名.晋代潘尼《安石榴赋》中有句云:“商秋授气,收毕敛实.”劲秋:指肃杀的寒秋,因秋风劲吹,故名.晋代陆机《文赋》中有句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泰秋:泰,物丰,谓其时安泰吉祥.《管子·出国轧》有这样的记载:“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西陆:古代指太阳运行到西方七宿的区域,本为二十八宿中昂宿之别称,后亦代称秋天.如晋代司马彪《读汉书》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陆之秋”之句,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亦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白藏:按五色学说,秋色为白,秋又为收获储藏季节,故称.如《尔雅·释天》曰:“秋为白藏,冬为玄英.”爽节:秋季天高气爽,故有此称.南朝齐诗人谢目兆《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之一》中就有“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的句子,有时亦代指重阳节,如唐代李适《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一诗中有句曰:“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