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企业文化案例故事

企业文化案例故事

发表时间:2024-07-19 00:17:38 来源:网友投稿

两则企业文化案例故事

  引导语:何谓企业文化?简单文字上面理解就是以文化之,文化必须被信仰,在普遍的接受和认同的基础上而逐步成为信仰。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两则企业文化案例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两则企业文化案例故事  1海尔的经营模式服务和质量为主海尔以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中国企业在世界的代表,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海尔现象的解释只有四个字:速度、创新。2005年底,海尔宣布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这是海尔战略的第四个转折点,但在海尔选择了新一轮的进攻之后,它的创新之路却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就像杰弗里摩尔所说,大公司并非不创新,相反,大公司里进行的创新数量有时多得惊人,但它们未必和经济目的直接挂钩。目前海尔平均每天申报1.8个专利,天出一个新产品,1.5创新使海尔成为世界第六大白电制造商。但种种迹象表明,以白色家电起家并始终将白电作为重心的海尔集团,正在被对手所赶超。在2006中国科技百强榜单中,海尔名列第89位,较上一年下降了61位。2005年,海尔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65.09亿元,而市场上另两大家电巨头格力为182.48亿元,美的为213.13亿元;净利润方面,海尔为2.39亿元,格力和美的则分别为5.08亿元和3.82亿元;净资产收益率相差更为悬殊,海尔为3.5%,格力和美的分别为18.72%和12.48%。同时海尔的国际化进程也不像预计中的那么迅速,海尔的目标是在美国、欧洲、日本三大市场取得成功,而这三大市场分别注重的是渠道、设计和质量,海尔能否顺利破局目前还看不到迹象。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海尔克服了人的惰性,但现在,海尔能否克服其创新过程中所积累的惰性,顺利升级到国际版?

  2联想的经营模式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联想的核心团队把公司当作命来看,形成无所不能的联想核心竞争力,一直是柳传志到处诉说的管理真经。听起来头头是道,实则大谬不然。2小时之内走人初春3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联想员工却要以一场规模浩大的裁员,来具体展示联想的新动力。许多忠诚的联想员工,没想到被邀入谈话室的同时身上所有与联想有关的IC卡已经作废,而且必须在2小时之内走人!一个员工发出联想不是家的哀叹,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领导者战略上犯的错,却要员工承担。联想高层保持着沉默,任由媒体评说。

  柳传志终于在4月中旬站到了前台,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联想确实有一些战略上的失误由员工承担。企业要诚恳地对员工说对不起。裁员的责任确实归结于领导。但是话锋一转,则说出另一番道理:做企业不可能不裁员,必须有淘汰才能保证企业正常发展。柳传志说联想作为一个年营业额30亿美元的中国企业,属于国际上的中型企业,必须坚定地

  向国际大型企业的目标前进。尽管在2001年至2003年,杨元庆领导的联想在向预定目标迈进时受到挫折,但董事会认为,在业务多元化和加大科技投入方面都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对制订新的3年目标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而付出的代价并不大。这样一个事关几千人人生选择的问题,被一句轻描淡写的代价并不大就盖过去了。一个3年规划,开辟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领域,在第一年、第二年都会有一些情势显现,是不是对路,是不是继续往前走,可是联想管理团队偏偏要等到3年期结束以后,才来盖棺定论,裁掉一大批茫然的员工。为什么联想公司不能早一点发现偏离了目标而早一点纠正呢?这是偶然现象,还是一种必然?有朋友给我讲述另一个故事来解惑。几年前的一天,神州数码的高层,有点洋洋自得。对一个管理实战专家,里里外外介绍一番,请他谈一下观感,期待着对方褒奖溢美的悦耳话语。专家一摇头说,神州数码是个10亿美元的小公司,这个公司不具备一个现代公司的起码纠错机制。手机业务亏损1000万元时没有人在意,亏损5000万元、1亿元时还没有人在意,直到亏损1.4亿元时,各个方面都熬不下去了,才有人叫停。这很不正常。专家的话让人不舒服,也没有人被当回事。结果同样的故事又不断在联想系重新上演。大规模裁员是这种演绎的一个最新版本,也揭示了更多的问题。核心竞争力是管理?我现下关心的问题是,2001年、2002年就已经发现这个目标,依据联想的管理团队和公司基础已经不可能实现,为什么没有及时修订?以管理见长的联想,怎么非要等计划期结束,才草草地说一通一般公司都会对目标做出调整之类的话?一个大的战略问题都不能使他们早一点理清楚,还有什么事会让他们往心里去?一个负责任的经营团队,一个负责任的董事会,怎么可以不管不问?他们在等什么?他们在拖什么?他们在跟谁较劲?难道等待中还有什么政治目的要实现?

  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一直是柳传志到处诉说的联想管理经验。联想的核心团队把公司当作命来看,形成无所不能的联想核心竞争力,听起来头头是道。同样的话重复几遍,自己也就信以为真了。柳传志多次在公司内外豪迈地表示:联想有的是经验、资金,再花上十多年时间,就能培养出几个小联想来。定战略这是柳传志要拍板的。

  篇二:两则企业文化案例故事  海尔吃休克鱼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近10年间,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并且都扭亏为盈。

  在这些兼并中,海尔兼并的对象都不是什么优质资产,但海尔看中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如同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买股票。海尔18件兼并案中有14个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14.2亿元,成功地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人们习惯上将企业间的兼并比做鱼吃鱼,或者是大鱼吃小鱼,或者是小鱼吃大鱼。而海尔吃的是什么鱼呢?海尔人认为:他们吃的不是小鱼,也不是慢鱼,更不是鲨鱼,而是休克鱼。什么叫休克鱼?海尔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硬件很好;而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先是大鱼吃小鱼,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再是快鱼吃慢鱼,兼并重组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然后是鲨鱼吃鲨鱼,这时的吃,已经没有一方击败另一方的意义,而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强强联合。而吃休克鱼的理论,为海尔选择兼并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国情决定了中国企业搞兼并重组不可能照搬国外模式。由于体制的原因,小鱼不觉其小,慢鱼不觉其慢,各有所倚,自得其乐,缺乏兼并重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活鱼不会让你吃,吃死鱼你会闹肚子,因此只有吃休克鱼。

  点评:

  1.吃休克鱼

  休克鱼是海尔对被兼并企业的一个形象比喻。现在愿意被别人兼并的企业都是生产难以维系的企业,在将要破产倒闭的企业中,有一些企业的设备性能较好,债务也能剥离,仅仅是因为产权模糊、无人负责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效益低下,海尔集团认为休克鱼,可以兼并。另一部分即将倒闭的企业,海尔集团认为是死鱼,是绝对不能兼并的,否则会连带母体企业出问题。海尔集团在其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之所以没有被兼并的企业拖累,并且各被兼并的子公司都充满了活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好地把握了吃休克鱼这一原则。

  2.低成本扩张

  海尔集团是从冰箱开始发展的,现在除滚筒洗衣机之外的洗衣机、空调、冷柜、小家电等都是通过兼并发展起来的。海尔在外地的控股式兼并是低成本扩张的典型案例。如1995年12月海尔公司用2200万元的投资拨转了蓝波希岛公司的3亿元的资产。在1997年3月兼并爱德电器集团的洗衣机厂的合同中,将其原来的债务剥离,由爱德集团承债,剩下的有效资产海尔集团只是将控股的2928万元作为向顺德海尔集团电器有限公司的借款,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分三年三次等额用海尔股份所分得的利润进行偿还,就实现了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60%的控股,其实质是海尔集团通过向被兼并方借入资本,实现控股,海尔一分钱也没花,就扩大洗衣机的生产规模,使其达到规模效益,这是典型的国际通行的杠杆兼并方式。在1997年7月兼并莱阳电熨斗厂的合同中,海尔集团以技术、模具、型号等有形和无形资产计1100万元入股,成为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最大股东(控股55%)。不仅如此该合同还规定,在将来的销售收入中,海尔集团将提取销售收入总额的5%为使用海尔这一驰名商标的商标费用。

  海尔集团的企业兼并从1998~1997年,经历了一个从高成本扩张到低成本扩张的三个阶段,即全额资金的购买、全盘改造阶段;投入部分资金,输入管理体系阶段;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阶段。从承担债务式兼并到投资控股;从借款式控股到运用知识产权投资控股和商标费用的提取;从资金的大量投入到运用商标等知识产权为公司盘活资产;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少,品牌的效用越来越大,盘活的资金越多越多,低成本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而被海尔兼并的企业之所以愿意被海尔控股兼并,主要是看重海尔的市场开拓能力、市场信誉和名牌效应,被海尔兼并后自己就有了出路。

  3.用海尔的文化同化被兼并企业的职工

  海尔集团自1995年以来,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海尔文化,在兼并企业时,都是先注入海尔文化。海尔集团从兼并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派往每一个兼并企业的人数只有3人,这3个人身上带有深厚的海尔文化基因,他们要把海尔的文化、海尔的管理体系带到被兼并企业,使被兼并企业的员工从思想上、观念上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换。没有统一的企业文化,没有统一的海尔管理理念和创新精神,海尔管理的效益就不可能产生。

  4.不变模块与可变模块结合

  海尔集团在被兼并企业的管理中,灵活地将海尔管理理念中的不变模块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唤起了被兼并企业员工的创造性。所谓不变模块是海尔人对海尔精神和海尔管理体系的比喻。所谓可变模块是海尔在不同地区兼并企业具体管理手段的变通。无论在哪一个被兼并的企业,海尔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包括自检、互检、评价一整套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变。但是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企业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其管理方法有其各自的特点。休克鱼一类的企业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自己的优点。海尔的管理人员到任何一个被兼并的企业,先录找她的长处,然后根据一个典型事例,让广大员工自己剖析,查找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干部,利用当地优秀的管理人员来管理企业,使广大员工有一种危机感的同时有一种归属和认同感,使之认识到,只要在本企业努力工作,就会有前途,就有越来越高的收入。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