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课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不仅给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如何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既受学生、家长欢迎,又能传授给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的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反思的。我认为教师不能把教学只停留在上课、批改作业、提高考试成绩上,应该屏弃教师一味讲,学生只顾听的老一套教学方法,而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学习,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从一名旧时的“教书匠”成长为新一代的教育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我从教十年来发现一个现象,孩子凡是某一门功课优秀必定是他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乐于主动学习,并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往往不再是老师“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由此可见要想学生喜欢数学,培养孩子的兴趣是第一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我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为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我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学生做知心朋友。每当在路上碰到教过的学生喊我老师好时,一股莫大的自豪感涌上心头,这就是大家对我最好的评价。当然十年的教学生涯有收获也有不足,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将真诚的爱心献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充满爱心是当好老师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满爱心,你才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一职业;只有充满爱心,你才能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只有充满爱心,你才能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只有充满爱心,你才能带着良好的情绪感染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才能更有利于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你的学生才能会向你敞开心扉,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老师要面对班上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都渴望着老师对他的关爱。哪怕课前老师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上课时给他一个赞许的点头,或者一个亲切的抚摸、热情的赞扬等,学生都会兴奋一整天。能激发起他们对老师的亲近感和依赖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我们班上有一名学生,成绩比较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每天早上干干净净的上学,到了下午放学时整一个小黑猴。我常因为他头痛不已。后来经过家访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因为家里就一个孙子特别得宠,家里谁的话都不听,每天晚上不肯做作业,哭着说不会。从这一点我想到其实孩子还是怕老师,怕作业没完成好老师批评他,而他的家长也
很想配合老师把孩子教好,只是不知采取什么办法。再想想自己经常批评他是不是打消了他的积极性,让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由此我改变了方法,课后经常和他谈心,并告诉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随时都可以来找我。还把他调到和班长同桌,为了不让他有什么心理负担,我坦诚相告是为了上课提醒他,帮助他学习。课堂上我鼓励他发言,遇到简单的问题特意请他回答,并当众表扬他,帮助他重新树立信心。这以后我发现他有了明显的进步,甚至在全年级的写字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最让人欣喜的是他妈妈告诉我,现在他能每天早上主动起床读英语,并且做作业再也没哭过了。还直在家长面前说,他最喜欢张老师。
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也了很大的提高。由此我深刻感受到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的关爱和期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烛光。
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
有些学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或对数学不感兴趣,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数学很陌生,只出现在课堂里,数学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其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有数学思想,关键在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
比如:学习方向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去辨认方向,根据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东南西北……让学生感觉到方向不是那么抽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学习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学校重新装修,铺大理石地面,8间教室要用多少大理石?粉刷墙壁,要用多少石灰?……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以后,没有尺,你怎么能知道从教室到操场大概有多少米?讨论决定最佳发方案。然后分组展开实际测量活动。最后汇报决定最佳方案。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自然也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大大提高了积极性,有力地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让学生学习到了数学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数学兴趣。
三、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学习数学的价值。通过数学知识
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是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学了有余数的除法以后,教师出这样一道题:国庆节到了,公园要举行游园活动,用气球布置会场,公园是按照红、黄、蓝、绿的顺序排列气球的,请问第38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题目一出来,就有同学拿着笔在红、黄、蓝、绿地画了,也有同学马上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是黄色。而且看得出先说出答案的学生很有成就感,于是请他说一说是怎样利用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的。经他一说大家恍然大悟,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再比如学校组织到公园游玩,请同学们设计一下乘车方案,游玩方案,怎样才能使大家既省钱,又安全,又玩得尽兴。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服务于生活。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小学生更不例外。十年的教学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赏识教育的重要。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自己赏识自己,对于别人的优点也要互相赏识。教师在这中间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班上原有一名学生总是因为打架被留学,问他为什么打架,原因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跟他玩,嫌他成绩差,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他才经常犯一些错误。了解到这一原因后,上数学课时我特别注意到他,看到他比平时坐得端正马上表扬他认真,提问时看到他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也让他回答,几天后的小测验他有了一些进步,我特意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这样一来他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看到他的进步,同学们也愿意与他一起做游戏了。可见促使人将发挥自身潜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赏识与鼓励。
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获取成功的机会。如口算比赛、速算比赛、应用题竞赛、师生乘法口诀对抗赛、对口令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不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我觉得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数学家的事,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特点,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