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颜色是在文言文里怎么说

颜色是在文言文里怎么说

发表时间:2024-07-21 03:57:36 来源:网友投稿

1.古文中的颜色1,“绛、朱、赤、丹、红”的区别

“绛、朱、赤、丹、红”五个词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到浅的不同程度排列,“绛”的程度最深,《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深红色”。“朱”的程度其次《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丹”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红”的程度最浅,《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到后来,“红”和“赤”没有区别。

2,“青、苍、碧、绿、蓝”的区别

“青、苍、碧、绿、蓝”五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表示颜色。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青”古代和现代都表示“蓝色”,“苍”的本义是“草色”,表示“深蓝色”或“深绿色”,程度最深,“碧”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表示“浅蓝色”或“浅绿色”,这三个词本来是有区别的,有时也可以混用。如青天又叫苍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苍苔。“绿色”和“青色”意义相差较远,混用的较少。“蓝”在上古汉语中只作为“蓼蓝”的意思,是名词,后来才具有“蓝色”的意思。

2.古文里有哪些颜色1,黯形声字。

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

《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

《史记·孔子世家》:“黯但是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

常泛指黑色。2,赫会意字。

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

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形声字。从黑代声。

《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

“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

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后来泛指“青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

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

《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6,绯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

《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

现在有“绯红”等词语。7,赤会意字。

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

一说“大火”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8,朱指事字。

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如《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

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9,丹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

象采丹井。”本义是“辰砂,朱砂”。

后表示“红色,赤色”。《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蓝形声字。从艹监声。

本义是:“蓼蓝”。《说文》:“蓝,染青草也。”

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

“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

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11,绿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说文》:“绿,帛青黄色也。”

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

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

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12,白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说文》:“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13,黄象形字。金文象蝗虫形。

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虫。”

后常指:“黄色”。《说文》:“黄,地之色也。”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14,褐形声字。

从衣曷声。《说文》:“褐,编枲袜。”

(枲:粗麻。)本义是:“用粗麻织成的袜子”。

后表示“黄黑色”,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会意字。从手从火。

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本义是:“火灰”。后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16,绛(绛)形声字。从糸夅声。

《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大红色”,《广雅》:“纁谓之绛。

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红色)后表示“深红色”。

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绑腿。)

17,紫形声字。从糸此声。

《说文》:“紫,帛黑赤色也。”本义是“紫色”,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后常指“紫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

18,彤会意字。从丹从彡。

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装饰。

本义是:“彩色装饰”。《说文》:“彤,丹饰也。”

《荀子·大略》:“诸侯彤弓。”(按:“丹漆也。)

本来是动词后用作形容。

3.古文里有哪些颜色1,黯形声字。

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

《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

《史记·孔子世家》:“黯但是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

常泛指黑色。2,赫会意字。

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

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形声字。从黑代声。

《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

“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

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后来泛指“青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

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

《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6,绯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

《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

现在有“绯红”等词语。7,赤会意字。

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

一说“大火”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8,朱指事字。

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如《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

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9,丹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

象采丹井。”本义是“辰砂,朱砂”。

后表示“红色,赤色”。《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蓝形声字。从艹监声。

本义是:“蓼蓝”。《说文》:“蓝,染青草也。”

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

“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

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11,绿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说文》:“绿,帛青黄色也。”

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

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

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12,白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说文》:“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13,黄象形字。金文象蝗虫形。

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虫。”

后常指:“黄色”。《说文》:“黄,地之色也。”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14,褐形声字。

从衣曷声。《说文》:“褐,编枲袜。”

(枲:粗麻。)本义是:“用粗麻织成的袜子”。

后表示“黄黑色”,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会意字。从手从火。

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本义是:“火灰”。后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16,绛(绛)形声字。从糸夅声。

《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大红色”,《广雅》:“纁谓之绛。

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红色)后表示“深红色”。

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绑腿。)

17,紫形声字。从糸此声。

《说文》:“紫,帛黑赤色也。”本义是“紫色”,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后常指“紫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

18,彤会意字。从丹从彡。

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装饰。

本义是:“彩色装饰”。《说文》:“彤,丹饰也。”

《荀子·大略》:“诸侯彤弓。”(按:“丹漆也。)

本来是动词后用作形容。

4.古文中的“青”是什么颜色汉语色彩词“青”,在表义上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状态,“青”大概可以表示三种颜色:

两岸青山相对出。——绿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色。

朝如青丝暮成雪。——黑色。

如果从光谱分析来说颜色本身是一定的,

但其所指错杂不一,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染色工艺的发展,二是对自然界颜色的心理认知并不单一,这些认知各行其是的发展下去,同一个字就有不同的含义了。

从认知次序来说绿色应该是青最初的意义。

扩展资料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