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新工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跨越之桥

新工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跨越之桥

发表时间:2024-07-24 07:32:00 来源:网友投稿

2021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正式拉开系列“卓越计划”大幕。九年来天津大学共21个本科专业、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进入计划,参与学生13000余人。建立了“1234+X”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模式,该模式自嵌范式转型的内生动力,有力推动了新工科建设。新工科是立足当前的主动作为,是面向未来的主动谋划。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十年改革实践,藉新工科实现由1.0向2.0的跨越。

天津大学坚持“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的新工科建设理念,推动形成以毕业生培养质量与教育模式可复制性为核心追求的“天大新工科教育价值观”。围绕“天大行动六问”,实施全体系、全类型、全层次的新工科教育,坚持“问”中“行”,推动“老”生“新”,实施“产”联“学”,推进“跨”中“融”,构建起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共同体。

下一步天津大学将以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推动形成工程教育创新发展新路。一是构建新工科“学校-天津市-全国-世界”四级实施体系。以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交流基地——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为基础,全链条盘活天津市新工科教育联盟、天津市新工科教育研究院、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国际新工科教育联盟等平台资源,系统开展新工科理论研究、师资培训交流、人才培养标准研制等,统筹推进新工科建设。二是全面实施“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CCII”。本月25日,天津大学正式发布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卓越目标为导向、以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3类5种项目-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Coherent-Collaborative-Interdisciplinary-Innovation(CCII),从构建完备的新工科教育培养平台体系、持续优化新工科教育教学设计、建立健全新工科教育培养平台评价反馈系统等三方面提出10条关键举措,融合中国特色的新文理教育与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教育。三是深入推进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设以“四融-四合-六新”为鲜明特点的校级引导性平台——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未来健康医疗平台等多个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校级平台采用多学院(部)参与和集中管理的方式,围绕未来科技和产业人才需求,集中各学院(部)优秀教师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各学院(部)参照校级平台,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建设院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

工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变革时期,天津大学将主动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

什么是“新工科”

新工科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3E 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估计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

新工科的内涵式: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新工科内涵关键词:

新理念:大工程观、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新工科核心理念)、绿色工程教育、全面工程教育。

新模式:全面推广“卓越计划”、探索新模式、建立能力与课程体系之间一一对应关系。

新质量:质量标准、认证 痛点改革,认证最后结果

新体系:高校分类发展、认证分级进行

新结构:专业机构

新工科内涵三个层面

1、理念新:应对变化,塑造未来

a、新工科更加强调积极应对变化

b、新工科更加强调主动塑造世界

2、要求新: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a、人才结构新

b、质量标准新

3、途经新: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

a、继承与创新

b、交叉与融合

c、协调与共享。

新工科特征

1、战略型

“新工科”不仅强调问题导向,更强调战略导向。“新工科”建设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加快理念转变,深化教育改革,即为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创新型

创新是工程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3、系统化

需要从该系统的角度积极回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并将培育发展“新工科”和改造提升传统工科作为一个系统,设计一个教育、研究、实践、创新创业的完整方案。

4、开放式

“新工科”是更高层次的开放式工程教育。

新工科的发展历程

三个阶段

2020、探索新工科模式,支撑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

2030、形成中国特色的新工科发展优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2050、行程引领全球新工科的中国模式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支持

关键任务:

学与教 重构人才知识体系 重塑人才培养质量关 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

实践与创新创业 强化实践创新能力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加强技术转化与成果转化

本土化与国际化 中国声音 家国情怀 全球视野

突破口:

推动协同育人 探索和制定《工程教育法》

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相适应 扩大办学自主权

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改革评价体系

新时代工程教育强国建设迫切性

2010.6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天津大学召开44

2013 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 有义务没权利

2016.06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

2017 “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 "北京指南"

2018 推出新工科 新医科 新农科 新文科 引领四新

2019.4 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10所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卓越工程师该如何培养

培养卓越工程师就是要使工程教育的办学方式实现从学科专业单一性和独立性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根本转变;使培养目标实现从重视理论传授向重视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使评价标准实现从唯论文唯奖项等向考察实际创新贡献为主的根本转变。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已被列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近日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0所985知名高校进入了“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单位名单。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在稳步推进。

从培养卓越工程师到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如何?卓越工程师该如何培养?科技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历经十余年,经历了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再到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三个发展阶段。”重庆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罗远新介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服务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教育部出台了多项专门的政策措施,各地政府和高校也积极行动,组织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形成了持续建设的体制机制。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2017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三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今年9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瞄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及时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本科专业71个,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了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会同行业部门布局建设了50所现代产业学院、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所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累计支持1100多所高校和800多个企业实施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两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改变“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高校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着力点。此次教育部将10所985高校作为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主要依托这些高校优势学科专业,实施特色人才培养专项,使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建立教学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等。

以中西部地区首个卓越工程师学院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该学院的定位为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试验田’。”重庆大学常务副校

长、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刘汉龙表示,学院主要聚焦“智能化+新能源”的产业发展方向,突破传统学院学科边界,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和需求创新问题为导向,努力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重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培养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国家急需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

在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更像是一场学术研讨会。学生以项目制组成团队,创新试验的成果在该学院实验室里随处可见。

“我们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希望改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刘汉龙介绍,学院采用项目驱动模式,主要围绕智能汽车、智能制造与产品创新三大方向,设置系列技术类课程和项目制课程,搭建系列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应用实验室,按照实验室管理模式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学生培养过程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课程将由重庆大学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讲授,企业导师进驻课堂。工程硕士、工程博士要在企业科研实践累计达到1年和2年,这让学生毕业后立即就能着手企业的研究项目。

急国家所急培育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则重点瞄准“储能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双碳”“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商用大飞机”等领域培养专项人才。今年秋季学期首批252名研究生已进入该学院学习。

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后一公里”

如何培养出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如何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刘汉龙表示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优化创新生态,是我国科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卓越工程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稀缺资源。培养卓越工程师就是要使工程教育的办学方式实现从学科专业单一性和独立性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根本转变;使培养目标实现从重视理论传授向重视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使评价标准实现从唯论文唯奖项等向考察实际创新贡献为主的根本转变。

另外还要支持建设新型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有助于加强政府和市场对教育的协同赋能,填补现代产业学院与未来技术学院之间的空白地带。同时卓越工程师学院通过项目制教学和扎实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产品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探索解决国家和产业对关键重大技术的创新需求。

2020年重庆大学和重庆两江新区合作开展新工科教育实验,在国内率先创建“学科交叉,项目驱动”重庆大学明月科创实验班,打通产业和学校的边界,成效明显,此次成立的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就在此基础上深化合作而来。

在首届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峰论坛上,多名院士专家也共同指出促进校企联合,深化产教融合,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

“卓越工程师培养要将授课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现场教学转变,把课堂和实验室开设在工程一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表示,要在工程一线不断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向锦武认为,高校目前对航空领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复合型跨学科创新人才紧缺,还需建立以实际工程需求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发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中,也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要始终致力协同联动,充分调动校企积极性,联合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深度融合。(记者 雍 黎)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