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经典儿童文言文

经典儿童文言文

发表时间:2024-07-27 18:10:47 来源:网友投稿

1.小孩子的古文适合儿童读的国学书籍1、三字经《三字经》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2、弟子规《弟子规》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3、千字文《千字文》为南朝周兴嗣撰。《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我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4、幼学琼林《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作者程允升《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登吉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5、论语论语教会我们很多经典的为人准则,能够让人洞察和了解人生,不管是经商还是学习,或者是成长,论语都有非常好的启发作用。扩展资料:国学精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语。

1、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2、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3、庄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4、孟子——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学。

2.求10篇短小经典的文言文1~诸葛亮的《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注释致,使动用法广、成,使动用法,使。

广,使。

成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励精:奋发向上险躁:浮躁冶性:陶冶性情穷庐:借代,指自家的狭小天地里。

..2~刘向《说苑·谈丛》《枭将东徙》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翻译: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斑鸠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3~《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4~《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6~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7~.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8~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9~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10~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11~纪昌学射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译文如下,仅供参考:甘蝇是古代擅长射箭的人。拉上满弓还未发射,鸟兽便都趴下了。

有个弟子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技艺)又超过其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谈及射箭。”。

3.经典古文(需100字左右)采莲赋萧绎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褠.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秋思赋梁元帝萧绎作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对此伤情.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骚而渡河.姜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玉蝴蝶(秋思)叶纨纨惆怅别来几换,清秋风月,几度悲伤.极目蒹葭,烟水一片微茫.黯魂飞、闲愁空断,还怅望、孤闷偏长.对池塘,红消残碧,绿怨初黄.凄凉.蛩吟小院,露寒金井,月绕回廊.诗酒潇疏,旧游新恨最难忘.掩重门、卧残清昼,理瑶瑟、烧尽炉香.数流光,秋灯闪淡,无限彷徨.暗香姜夔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思佳客·赋半面女骷髅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轻爱别,旧相知,断肠青冢几斜晖.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满庭芳作者:北宋秦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晁补之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哀江南赋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劲草斋记有言云:“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吾有一室取其意谓劲草斋,列千古之事陈于此,取古今之贤聚于斯,是作书斋.吾之室,出可见其芦,芦陋也,非华而谓之.入可闻其香,香书之韵也,千古之智,先贤之言,犹飘其间,何不香也!吾在此间,秉烛夜习与先贤通神,孤夜冥思为诸民索道,聚山林之良朋,会乡野之贤师.去却市之烦嚣,俗之浮尘,与会聚之人,赋赋以对,言言以答,求文文之美,索天地之道,言古今之事,论世事之向,时笑谈,时寂思,此间之乐实妙也!闻先贤之言而不行,是谓不肖!吾取劲草而明志,亦当遇人生之疾风而不惊,处世事之岁寒而不惧,威然临之,坦然御之,以坚韧不拔之志而待其静,方可成起事而立其志.马说韩愈(唐)字退之《昌黎先生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

4.描写儿童古文名句有哪些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唐代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唐代的崔道融。

《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清平乐宋辛弃疾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池上***词***才六岁,小娃撑小艇,未知巧与拙。偷采白莲回。

向夜在堂前不解藏踪迹,学人拜新月。浮萍一道开。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古代儿童聪明的文言文1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2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足叔)□(足昔)。3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4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柳宗元《童区寄传》?si=2。

6.求体现儿童智慧的文言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以后,一起坐到了座位上。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后非常窘迫。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