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代名词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历史上钱有着各种各样的称呼,雅称也好,戏称也罢,林林总总,起码有十几种之多,大嘴罗列了比较常用的十三种别称,能知道七种就算你厉害。第一种称呼:布泉。这恐怕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称呼,出自《周礼·天官·外府》,原文是“掌邦布之入出”,汉代郑玄注解说,“布,泉(钱)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存着就叫“泉”,流通就要“布”。从战国后期开始,一直到秦朝,“泉”是对钱的称呼,这主要是从当时的货币“秦半两”的外形演绎而来的。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含义,所以“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钱学家也称为泉学家。第二种称呼:邓通。邓通其实是个人名。据《史记·佞幸列传》记载,邓通是汉文帝刘恒的男朋友,虽然没什么本事,但只要伺候好了老板,荣华富贵得来轻松。有一次著名的相士许负给邓通算命,许负断言说邓通“当贫饿死”。汉文帝很不以为然,还把四川的一座铜矿赏给了邓通,给了邓通自行铸钱的权利。邓通在铸钱方面很下工夫,“邓通钱”精工细作,质地精良,深受流通领域的喜爱,于是,“邓通”就成了钱的别称。汉文帝死后邓通的靠山倒了,铜矿也被汉景帝收回,邓通穷困潦倒,最终饿死街头。第三种称呼:赤侧(赤仄)。古代的铜钱在轻重和厚薄上都不太统一,有的奸商就把厚的铜钱用锉刀锉小锉薄,锉下来的铜料再重新铸造铜钱。为了防止这种行为,汉武帝下令铸造了一种外沿为赤铜的钱币,《史记·平准书》称之为“赤侧”,《汉书·食货志》称之为“赤仄”。南宋诗人陆游有一句诗“不恨囊中无赤仄,且欣案上有《黄庭》”。第四种称呼:白水真人。王莽篡位之后,因为原来的铜钱上有“金刀”的字样,“刘”的繁体字是由“卯、金、刀”组成的。为了消除刘氏的影响力,王莽改称钱为“货泉”。因为“泉”字可以上下分拆成“白”和“水”,所以钱就有一个雅称“白水真人”。还有一种说法,“白水真人”指的是光武帝刘秀,因为刘秀是在南阳郡的白水乡起兵兴汉的。第五种称呼:错刀。王莽篡位之后铸造了新的铜钱,被称为“错刀”。《汉书·食货志下》王先谦补注:“错刀长二寸,文曰‘一刀平五千’。‘一刀’阴识,以黄金错之;‘平五千’阳识” 。“错刀”是一种刀币,不是单纯的圆形方孔。“错刀”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是一个圆形方孔钱,上面有“一”、“刀”两个字,刻字下凹的地方填充黄金,字面与钱面平齐。刀身上铸有阳文“平五千”三字,这里“平”是“值”的意思,表示一枚刀币价值五千钱。唐朝韩愈有一句诗“闻道松醪贱,何须吝错刀”。第六种称呼:孔方兄。“孔方兄”的称呼出自西晋鲁褒的《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孔方”,说的是钱的外形,“兄”是因为繁体字的“钱”写作“錢”,右边是上下两个“戈”,“戈”的谐音“哥”,“戈戈”就是“哥哥”。于是一个戏谑的称呼就此诞生。北宋黄庭坚有一句诗“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这里“管城子”指的是毛笔,“孔方兄”指的就是钱。第七种称呼:青蚨(fú)。“青蚨”的称呼出自《淮南子》和《搜神记》。传说在南方有一种叫做青蚨的虫,形状和蝉相似。青蚨有一种“母子连心”的特异功能,如果把青蚨卵偷走,不管偷到多远,青蚨妈妈一定会找到飞过来。于是人们把青蚨妈妈的血涂在一些铜钱上,把青蚨孩子的血涂在另一些铜钱上,每次去买东西,用掉的钱都会再飞回来,这样钱就永远都用不完了。后世商人以“青蚨”代称“钱”,主要取其“循环往复”、“用之不竭”、“财运亨通”的意思。著名的老字号绸布店“瑞蚨祥”店名中的“蚨”就是青蚨。第八种称呼:盘缠。铜钱外圆内方,为了便于计算和携带,一般都是用一根绳子把一千个钱币串起来,称为一贯钱。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如果要随身携带笨重的成串铜钱,一般会把铜钱盘起来缠绕在腰间,这样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安全系数高,所以被称为“盘缠”。古语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第九种称呼:阿堵物。这个称呼出自《世说新语》。西晋时有个大臣名叫王衍,自命清高的王衍有个怪癖,就是不愿意说“钱”这个字,觉得说了“钱”字就是个俗人了。王衍的妻子跟王衍开了个玩笑,趁着王衍睡着,用铜钱把王衍的床围了起来。王衍睡醒一看,床都下不去了,他有不愿意说“钱”字,于是,高声命令下人“举却阿堵物!”“阿堵物”的意思是“这个阻挡的东西”,后来,“阿堵物”便成了钱的别名。第十种称呼:上清童子。这个称呼出自《博异志》。据说在唐朝的贞观年间,中书舍人岑文本在山中避暑。一天有个自称“上清童子”的人求见,两人谈得很是投机。童子走时岑文本起身相送。不料刚走出山亭,童子忽然不见了。第二日童子再次来访,岑文本派人暗中跟踪,童子在墙角处消失。岑文本十分诧异,当即命人掘地三尺,发现有一座古墓,墓中只有铜钱一枚。岑文本这才醒悟,原来“上清童子”是钱的化身。于是唐代以后,人们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金石一》也写道:“昔有钱精,自称上清童子。”第十一种称呼:钞票这种称呼来自金朝。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宋朝初年就有“交子”诞生,与宋朝大致相同时期的这个金朝,也跟风发行了纸币“交钞”。“交钞”曾经流通金国,在金代货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也叫钞引,分为大钞、小钞。现在我们把纸币称为钞票或简称钞,就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第十二种称呼:没奈何这种称呼来源于《夷坚支志·戊》,说的是南宋张俊。张俊早期是抗金名将,后来投靠秦桧,疯狂敛财。钱多了也有烦恼,要是碰上小偷怎么办?张俊想了一个办法,“每以千两熔一球,目为没奈何”,把家里的银子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银球,称之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都没法偷窃。第十三种称呼:官板。这种称呼来源于《儿女英雄传》。这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在第四回中写道:“你瞧跟他的那个姓华的老头子真来的讨人嫌:什么事儿他全通精儿,还带着挺撅挺横,想沾他一个官板儿的便宜也不行!”官板就是铜板、铜钱的意思。清代俞樾的《茶香室续钞·板儿》中也说“今北人称钱,犹有官板之名。”其实,钱的别称还有不少,比如“袁大头”、“大团结”、“蓝精灵”等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