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叔,季分别是什么意思
"伯,仲,叔,季"是古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古人为兄弟姐妹排行,从大到小的顺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称呼长辈父亲的哥哥,叫伯父;父亲的大弟弟称为仲父;仲父下面的一个弟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为季父。"伯"的介绍:
伯,老大也,是家里把持家政的,如果是王室子弟,那就是主持国政的。所以周文王的长子,传说中那位被苏妲己害死的王子,名字就是伯邑考。
春秋时代诸侯国的老大就称伯,例如春秋五伯,伯又称为霸,所以又称春秋五霸。其实在《左传》这些先秦典籍里,都是记录为"伯"。"孟"也是老大的名称,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是小老婆生的。
"仲"的介绍:仲,是老二。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的次序,例如孔子排行第二,所以称"仲尼";孙权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字为"仲谋"。"叔"的介绍:叔,是老三。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季"的介绍:季,是最小的。但也有例外例如汉高祖刘邦,有四兄弟,他排行第三,大哥二哥是刘伯和刘仲,似乎应该称"叔",但刘邦则被称为刘季,其实他下面还有个弟弟,名字刘交,刘交应该称为季才对。不过刘邦家不是周文王那样的贵族家世,随便乱喊也不会追究法律责任。"伯,仲,叔,季"的历史背景:
在先秦时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释义:男女之间,如果不是婚娶,互相不知道名字)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
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
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见到。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