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车沽是怎么来的
宁车沽的由来宁车沽在塘沽北部,明永乐二年(1404)山东武定府张氏,据说是明成祖朱棣的姥姥家,受陷害被迫逃亡到此,推着的小车因道路泥泞拧断车轴,遂就地定居,故名拧轴沽,后来传为宁车沽。这里虽地势宽阔,但含盐碱量高,庄稼难以生长,惟蒿草芦苇丛生。那时人们以柴禾生火做饭,这荒芜之地提供了生活能源,打草贩卖就成了宁车沽人谋生计的主要职业。大量的打草人很快把附近的草打光,以后往往要远行十多里,他们把扁担、耙子、镰刀用绳子挎在肩上,腰间别一个装着干粮的口袋,冒着凌晨的寒冷动身,晨曦中挥舞着镰刀。如果柴禾稀少还要拖着耙子把散落的柴禾集中。当拾够了两个七八十斤的草捆,露水和汗水已经湿透全身,再挑到约十五里远的北塘镇去卖。为了赶上早市,就要半夜动身奔赴草地,如果赶上大风,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当地流传着一个民谣:宁车沽三件宝,扁担、绳子、破夹袄。可见打草人的辛苦。蓝蓝的天空茫茫的原野,广阔的地平线上走来一行行荷担的樵夫,细风中樵夫唱着号子伴着鸟鸣。殷红的斜阳在随风起伏的草丛上投射下一个个晃动的身影,其景其境,确实令人惬意,所以乾隆《宁河县志》将宁沽樵影列为宁河八景之一(当时塘沽区海河北岸部分属宁河县管辖),许多文人墨客曾加以吟咏。光绪年间的廉永坊诗曰:采采终朝日已哺,行行归影散樵苏。满肩担得斜阳去,十里宁沽一画图。但这都是衣食无忧的文人雅兴,终日辛劳的樵夫想的是这担柴禾如何填饱妻儿老小的肚皮。传说宁车沽一樵夫打草动身冒早,在夜幕中挑往北塘,途中发现一处灯光,走近一看,是一群小狐仙正在分配一堆元宝,他趁机偷了一个放在装干粮的口袋中。当他来到北塘天还没亮,只有一家姓王的豆腐店亮灯干活。他无处可去只好在豆腐店暂息,解下腰间的口袋吃了点干粮,喝了一碗豆汁。等天亮他卖完柴禾,忽然想起那个内有元宝的口袋忘在了豆腐店,急忙寻找。豆腐店老板爽快地把口袋交给了他,但其中的元宝已无踪影。樵夫焦急地询问:我口袋中的元宝哪去了?老板大笑说:宁车沽大哥真会开玩笑,你有元宝何必以卖草为生?樵夫自觉情理不通无奈而去。第二天他又深夜来到小狐仙的地方,看见他们还在算账,但紧张地护着元宝,使他无法下手。只听小狐仙议论:怎么少了一个元宝。另一个小狐仙说:那个元宝不是已叫宁车沽大哥带给王家了吗。樵夫一听才知自己是个过路财神。王家因卖豆腐得元宝发迹起来,被北塘人称为豆腐来,其后人至今仍生活在北塘。现在宁车沽荒草从生的土地已经改造为稻地和养虾池,传统的卖草业早已消失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