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瓦尔登湖》导读课思考

《瓦尔登湖》导读课思考

发表时间:2024-09-20 02:11:10 来源:网友投稿

  2月10日聆听了郁宁远老师来自大洋彼岸的研学课程——《瓦尔登湖》导读。

课前我看到这样的导读问题:

1.梭罗为什么要住在瓦尔登湖,后来又是为什么要离开?

2.梭罗是如何为自已盖一间房子的?

3.梭罗空手一人来到森林,他是如何获得食物、抵卸寒冷、如何与外界沟通而实现生存?

4.梭罗是如何接待来访的动物和人?它是如何处理访客和独处的关系?为什么在瓦尔登湖边森林里有丢失的猎犬?

5.你认为瓦尔登湖的深度能够测量出来吗?你相信梭罗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吗?你能够测量出瓦尔登湖的深度吗?

6.梭罗在《瓦尔登湖》引用了哪些东方和西方经典著作、诗歌?为什么引用这些经典章句?它将你所带向了什么境界?

7.最后一个问题是针对每一个同学的: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谈到一个寓言:“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踪它们……”,请问这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在哪里?它们象征着什么?你能否通过阅读瓦尔登湖寻找到它们?

   晚上9:00讲座开始,简单开课后,屏幕切换到茫茫的瓦尔登湖畔,郁老师走在梭罗曾经散步的瓦尔登湖畔,为大家现场直播。他急促的呼吸声和缓缓的语速,让人瞬间身临其境,我们都穿越到瓦尔登湖,和梭罗一起行走。踩着树林里的落叶,发出脆脆的响声。在这片树林他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这三样东西象征着什么?走在湖畔的小径上,我们可以像梭罗那样追问自己:猎犬、栗色马、斑鸠究竟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读着梭罗的文字是一种答案,亲自来到实地体验,可能又会有新的思考。随着郁老师走进这片树林,遐想梭罗175年前怎么在这里凭着一把斧子,一个人建起小木屋。

   他用4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建成家园,然后在这里居住2年多的时间。他为什么要独自居住在瓦尔登湖,这个问题其实是对作者境遇和故事的创作背景的追问。他在湖边独自如何生活,饮食、燃料、衣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无疑给这本充满哲理味道的书增添了烟火气。怎么解决呢?你是否想到奇女子李子柒?他可不会做子柒的那些美食,甚至还经常挨饿。

  我们的视觉不断在文字与图片间切换。看,这是冰花。

   它是怎样形成的?我们通过拉伸的镜头可以发现秘密,但是这些秘密早已被梭罗发现并用文字记录在书中。我很好奇一个人独自生活,会做些什么?梭罗会观察湖面,会去种玉米,甚至会想到测量瓦尔登湖的深度。这不仅需要兴趣,更需要技术和智慧。我想这就是梭罗的过人之处吧!也许你会问:梭罗独自居住在这里不会寂寞吗?他通过什么与外界联系。镜头又切换到一条铁路,远方的消息和朋友都是从这条铁路来到梭罗身边。

  当我们看到铁路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想到诗意与远方还有希望。

   这堂课足足上了2个多小时,文字分享、实地场景、研学学生现场感言、线上听众交流,是一堂非常丰满而且立体的阅读导读课。也引发我对阅读课导读课的很多思考。我见过《夏洛的网》导读时分别在开始、中间、结尾处插入电影片段吸引读者,启发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名著都可以从电影入手,截取精华部分引发读者共鸣,从而激发兴趣呢?抑或是实地考察体验探索。读苏轼我们就去参观三苏祠,读鲁迅就去到“三味书屋”,读三国就去武侯祠……这可能是我们时下比较时髦的阅读研学模式的探索吧!突然发现这是不是仅仅从商业价值上做的课题研究呢?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孰轻孰重呢?我们平时给学生做的整书导读又该从何下手呢?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方法指导,心灵启迪,情感共鸣......一切都要以激发阅读兴趣为目的。看来关于名著导读我就可以做个小课题了。

   学习完课程,文字和现场感相结合的冲击力其实很震撼。它帮助读者理清了书中云里雾里的表达,从精神、心理、现实层面带着我们走近读者,走进文本,并且产生对瓦尔登湖的向往。从这一点看这堂课无疑是成功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