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语言作文 > 部编本三上17课《古诗三首》

部编本三上17课《古诗三首》

发表时间:2024-09-27 14:36:45 来源:网友投稿

17古诗三首

教材解析:

本课由3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大意是: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其中“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此”是指天门山。诗歌后两句的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富有情趣。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前两句诗写景,大意是: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这两句诗写出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潋滟”“空蒙”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诗人对西湖不同美景的赞叹。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在作者的眼里,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神韵独特。“欲”是“如果”的意思。“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前两句诗的大意是: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后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课文插图简洁而富有意境,可作为学生理解诗句的参照。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感和开阔的胸襟。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感悟、移情体验、体会和揣摩《望天门山》的重点词语,感受景物的特点;学习景物拟人的描写方法。

3.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研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主题。

1.出示本单元导读页,读单元导语。

2.如果要你从导语中找到重点词,你找的是什么词?(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爱祖国壮美山河)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本单元,我们要通过研读课文,来好好感受。

3.研读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我们要尝试借助关键词句来理解一首诗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明确位置。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这里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2.这三首诗分辨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美景?(根据学生回答,在中国地图上标出位置)

3.这节课,我们要去安徽省,看看天门山的美景。

三、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出示诗题,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2.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学科网]

3.三分诗七分读,学习古诗首先要学会读。(多形式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尝试背诵。

四、关注重点词,发现秘妙。

1.这首诗中有山有水,你能找到藏在诗句里的山水吗?(圈一圈,诗句中的山水,指名答,明确“天门”“青山”指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指的都是长江。)

诗人如何形容天门山?理解感受“天门中断”。

①出示“断”的篆文,释义: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

②学生结合诗句、插图,紧扣“断”字,理解山的“高”“险”,有感情朗读。

2.除了山水,诗人还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答,课件出示“孤帆”“红日”)感受画面。

3.诗人描绘的这幅景色不仅奇丽壮观,而且色彩鲜艳,你发现了哪些颜色?再读诗句,寻找亮丽的色彩,感受碧水青山,白帆红日的美景。

五、品读赏析,感受山水特点,感悟修辞手法。

1.除了雄奇壮观和色彩鲜艳外,这首诗描写的景物还有什么特点呢?

2.显红“出”字,你有什么疑问?(讨论:山不会动,为什么诗人不用“立”,却用了一个“出”字?)

3.一个“出”字让原本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生动地描绘出李白乘舟顺江而行时,独特视角观察到的壮美景象。

4.显红“断”、“开”等动词,着重读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这些动词让山和水动起来,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山、水都像人一样有了动作和情感)

此处还可设置一个思辨题:“孤帆”到底是指李白乘坐的那条船,还是指李白看到的另一艘船?

5.配乐朗诵古诗。教师: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六、书写指导。

1.指导“孤、帆”书写。

2.抄写古诗《望天门山》。

3.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用统整的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发现其特点。

2.想象诗境,会用自己的话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感受湖光山色的壮美。

3.创设各种情境,朗读并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承接前课,读通全诗。

1.背诵《望天门山》,引出后两首诗。李白在诗中侧重写的是山,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两首诗侧重的是——水。(出示两首诗)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题目是什么意思?(指名说)古诗中常常会有词语跑错位置,这首诗的题目里也有一个词位置跑错了,找到它,我们就能读懂题目了。(动画演示“饮”)简介作者:苏轼。

3.出示《望洞庭》,简介作者:刘禹锡。

4.读两首诗。

5.学习生字。读带拼音的生字,如果连起来是词就连着读。

6.学习多音字“磨”“抹”。

二、比较阅读,发现特点。

1.听一听,猜一猜(教师说诗句解释,生猜诗句。)

①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②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2.看一看,猜一猜(看图猜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看《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两首诗,找一找共同点。(指名答,师引导:都写山水,都用了比喻……)

4.看两首诗,把同学们发言说的共同点整合起来,连起来说。

5.说说两首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6.对比《望天门山》和《望洞庭》,比较异同。

三、理解诗句,感受其美。

1.你们知道“西子”是谁吗?聚焦比喻,补充阅读西施的资料。强调“子”是古代人对有才华,有道德人的尊称。能不能把“西子”换成“孔子”?

2.西湖的美在诗中有具体的介绍吗?连连看,出示图片,判断哪一幅是“水光潋滟”,哪一幅是“山色空蒙”?指导朗读,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3.刘禹锡带“镜子”干吗?“镜未磨”到底指的是什么?洞庭湖和君山实际上很大,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有26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400个杭州西湖,君山面积也有1平方公里,比我们的教室大一万多倍。这么大的湖和岛,却被比作盘和螺,为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4.尝试背诵两首诗。

四、创设情境,巩固提升。

1.教师扮演三地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你背古诗我送礼”活动,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背诵古诗。(如:赞美西湖晴天雨天美景的诗句;描写远望洞庭湖看到的美景的诗句等)

2.拓展积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五、指导书写,完成练习。

1.书写指导“初”“遥”。

2.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练习。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