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古人中举指的是什么

古人中举指的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4-07-17 04:30:58 来源:网友投稿

古人中举指的是在科举制度中通过了乡试,成为了“举人”。

资料扩展:

进士是通过了最后一级也就是终极考试的人员,会依据考试名次,分为三类人才,前三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探花以及榜眼。

在当时可以被封为尚书这样正二品乃至一品的高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厅级的干部了,对某个领域进行管理。这样的声誉比现在的高考状元高出很多等级,毕竟当时的科举是全国统一的试卷,现在的高考会分地方出试卷。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比以前的用人制度是一大进步,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