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驾文言文
1.“并”在古文中的意思基本字义
1.合在一起:~拢。合~。兼~。
2.一齐,平排着:~驾齐驱。~重(zhòng)。~行(xíng)。
3.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且。
4.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不容易。
详细字义
〈动〉
1.(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同本义[sidebyside]
并,并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并。——《说文》
并行。——《仪礼·乡射礼》
并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并乎尧舜。——《荀子·儒效》
并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3.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4.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amalgamate;bine]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今野兽并角。——《汉书·终军传》
5.又如: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兼并;并吞[annex]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7.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8.具备[have]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9.通“屏”,“摒”。排除[getridof]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10.相同[beidentical;same]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副〉
1.全,全都[pletely;entirely]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3.一起;一齐;同时[atthesametime;altogether]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4.又如: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1.并且,连[furthermore;besides]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又如: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3.和,以及[and]
2.并在古文是什么意思基本字义
1.合在一起:~拢。合~。兼~。
2.一齐,平排着:~驾齐驱。~重(zhòng)。~行(xíng)。
3.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且。
4.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不容易。
详细字义
〈动〉
1.(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同本义
并,并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并。——《说文》
并行。——《仪礼·乡射礼》
并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并乎尧舜。——《荀子·儒效》
并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3.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4.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今野兽并角。——《汉书·终军传》
5.又如: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兼并;并吞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7.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8.具备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9.通“屏”,“摒”。排除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10.相同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副〉
1.全,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3.一起;一齐;同时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4.又如: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1.并且,连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又如: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3.和,以及
3.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一起,平排。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2.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3.兼并;并吞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4.具备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5.通“屏”,“摒”。排除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6.相同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4.晏子辞赐驾文言文重点词翻译晏子去上朝,坐着(一辆)破车,驾着一匹劣马,景公看见了他说:“呀!你拿的俸禄少成这样啊?坐什么也不会比它更差了!”晏子回答说:“(这是)有赖于您的恩赐,才能使家族甚至国家都获益。我能吃饱穿暖,(有)破车劣马,维持生活,对我来说足够了。”晏子离开了,景公派梁丘据赠送给晏子诸侯乘的车和四匹马,(晏子)再三推辞不接受,景公不高兴了,急忙召回晏子,晏子到了,景公说:“你不接受(车马)的话,我也不乘坐(车马)了。”晏子回答说:“您让我做成为一个管理百官的官员,(我应该)节俭对我的衣服、饮食的供养,做齐国人民的表率。即使如此(我)仍然怕自己的生活过于侈奢而不能履行我的职责;现在有好车好马,您乘,我也乘,于百姓而不顾,(那么对于)那些过着侈奢生活而不履行自己职责的人,我就无法阻止了。”于是景公就不勉强(他)接受了了。
景公喝酒陈桓子(在一旁)陪侍,(陈桓子)看见晏子后对景公禀告说:“请(您)罚晏子酒。”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说:“晏子穿着粗布衣服,麋鹿皮裘,破辕的车子,并驾劣马来上朝,是隐瞒君主的恩赐。”景公回答说:“好吧。”倒酒的人捧着酒杯给晏子:“君主要罚您酒。”晏子说:“什么原因呢?”陈桓子说:“君主赐予卿位来使您身份尊贵,赏赐给您百万来让您家业富足。群臣的爵位没有比您尊贵的,奉禄没有比您优厚的。现在您穿着粗布衣服,麋鹿皮裘,破辕的车子并驾劣马来上朝,就是隐瞒君主的赏赐,所以罚您酒。”晏子偏转身子说:“请问(我君)我是先喝这一杯之后再辩解呢?还是先辩解然后再喝这一杯呢?”景公说:“先说说再喝酒。”晏子说:“君主您赐予我卿位来使我自身显赫,我不是为显赫而接受它,而是为了执行您的命令;赏赐我百万来使我的家业富足,我不是为要自身富足而接受它,而是为了疏散您的赏赐(给别人)。我听说古代贤能的臣子有接受丰厚的赏赐却不顾及他的一国的族人的,(人们)就会追究他的过错;主持事情保守职位但不能胜任的,(人们)就追究他的过错。在这里侍奉您的官吏,我的父亲兄弟辈,如果有流落在乡野田间的,这就是我的罪过;君主您在外的官吏,在我的统领之下的,如果有流播逃亡在外面的,这是我的罪过。兵器盔甲不完备,战车没有修造好,这也是我的罪过。所以乘破车驾劣马来朝见您,不是我的罪过。我因您给的赏赐,使我父亲的亲族没有不乘车的,母亲的亲族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的亲族没有受冻捱饿的,国家贫寒的士人等待我的救助之后才能生火做饭的有几百家,像这样是隐瞒您的赏赐呢还是彰显您的赏赐呢?”景公说:“好极了!给我罚陈桓子酒。”
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①,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
景公饮酒陈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晏子。”公曰:“何故也?”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②,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公曰:“诺。”酌者奉觞而进之曰:“君命浮子。”晏子曰:“何故也?”陈桓子曰:“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厚于子。今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晏子避席曰:“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公曰:“辞然后饮。”晏子曰:“君赐卿位以显其身,婴不敢为显受也,为行君令也;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臣闻古之贤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君之内隶③,臣之父兄,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此臣之罪也;君之外隶④,臣之所职,若有播亡在四方者,此臣之罪也。兵革不完战车不修,此臣之罪也。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非臣之罪也,且臣以君之赐,臣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如此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公曰:“善,为我浮桓子也。”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